地 址: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
玉滘镇四合一路南侧
联系人:张经理(微信)
手 机:138-2818-8853
电 话:0663-3219111
0663-3219222
传 真:0663-3219333
0663-3219444
截止10月,我国钢材出口总量达到9213万吨,同比增长24.7%,但是金额却较去年同比下降6.9%,钢材出口早已褪去赚取外汇拉动经济的意义,已经成为众多钢厂的无奈之举。但是随着国际钢价的不断走低,我国钢材出口所受到的“双反”调查数量也一路攀升,2015年钢材出口总量突破1.1亿吨似乎并非难事,但是如果大宗商品市场依旧维持低迷态势,未来我国钢材出口所面对的阻力必然会越来越大,转变迫在眉睫。
实际上,产业的生命周期通常与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高度相关,发展中国家通常依赖工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为工业企业提供配套原材料的产业的产能投资和产出同样也会高速发展,煤炭、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因此受益,但是到了工业化的后期,特别是城镇化完成之后,与工业相关的产业就由“优势产业”逐步向“边际产业”过渡,产能过剩与出清的问题几乎伴随了每一个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的成长历程,那么从这些国家的经验中必然能够得到一些启发。2013年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董小君教授曾在《中国下阶段产业转移的道路选择》中探讨过我国产能如何向境外转移的问题,其中有不少宝贵的观点可以为钢铁产业现阶段的出路提供启发,本文试做提炼与分析。
一、美国模式的介绍
美国模式的特点在于理论基础是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生命物体所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在产品发展中也同样存在。雷蒙德·弗农认为,产品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由于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时工业技术就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其产品在刚诞生时往往可以取得出口垄断优势,但是随着其他国家的仿制产品出现并通过竞争替代的方式与美国展开竞争,这一产品的比较优势就会由美国向劳动力相对廉价的欠发达国家转移,美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并最终被取代,最后由于仿制国通过增加规模效益的方式进一步压低成本,美国最终成为了仿制品的进口国。
简单来说美国的产业转移通常是沿着“垄断→仿制→竞争替代→进口”四个阶段来演进,而这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此前是遵循“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发展中国家”的顺序发展,美国始终是作为具有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发达国家向没有技术创新或创新能力弱的国家转移产能,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是当产品处于垄断阶段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而当产品无利可图时发展中国家可以为美国的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因此美国的产能转移目的是获取丰厚的利润,基础是持续的技术创新,这与我国钢铁产业转移的基础及目的显然是大相径庭的,因此需要引入对日本模式的介绍。
二、日本模式的介绍
日本战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与美国截然不同的产能转移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又称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小岛清认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处于比较劣势,变成了“边际性产业”。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可能有一些大企业还保持着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中小企业则处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企业”。在同一企业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部门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另一些部门则处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部门”的情况。小岛清将这些“边际性产业”、“边际性企业”、“边际性部门”概括称为“边际产业”。
相对而言日本模式明显与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更为贴近,而在区位选择上日本模式也与我国目前正采取的措施相一致,该理论主张日本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向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产能。
除单纯的产能转移外,小岛清认为对外投资也是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体有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东道国的统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的转移,是投资国的先进生产优势向东道国的转移及普及。其产业转移的目的也与美国完全不同,主要是自然资源导向和低成本导向,这符合一般高耗能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转移目的,也和钢铁行业的要素特征相符。
三、美日两种模式的比较与借鉴意义
作为上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强国,美日的产业转移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是二者的方式和理念却完全不同,
第一,二者选择转移的产业不同,美国的产业转移是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如汽车、计算机、医药等具有垄断性优势的新产品,尽管风险较大,但是获取的利润也十分丰厚,日本则是从本国的“边际产业”开始进行,但是这些本国的“边际产业”在下一阶梯的国家中则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例如在二战后日本恢复时期对外投资以木材、金属、纤维、食品等初级产品为主,80年代以后则是以精密机械和电器机械等高精尖产品为主;
第二,产业转移的主体不同,美国由于是具有垄断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因此其主体一般是大型跨国公司,日本则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因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更容易成为“边际产业”,而海外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成为中小企业转移的主要动力,相对于国际分工更低的国家而言,转移的产业仍具有资金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现实的例子就是日本在诸多发展中国家中都有自己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因为这些部门在企业中最容易成为“边际部门”,而且其劳动力密集型的特点也符合当地的就业需求。
第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同。美国式的产业转移是一种“逆贸易倾向型”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个体虽然进行了地理扩张,但其海外生产的产品替代了母国原有的出口贸易,同时还会因为东道国更低的要素成本而返销母国,结果是导致了母国的贸易逆差,因此也导致了对于近期美国政府号召“制造业回归”的质疑与争论。日本式的产业转移是一种“顺贸易倾向性”投资,更讲求互补贸易、创造与扩大贸易的理念,对于母国来说可以通过输出“边际产业”来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并促进自身的结构升级,对于东道国来说转移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发挥其自身的要素优势,因此可以促使双方国家均产生新的比较优势。
第四,经营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日本的投资属于因东道国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引发的对外直接投资,多采用合资形式;美国则是寡头垄断的对外直接投资,多采用独资的方式。
四、对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转移的启发
钢铁产业从要素特征上来说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但是国有企业因为要承担就业及福利等社会责任,因此也具备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特征,在内需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产业转移无疑是比出口更为有效的化解方式。结合我国钢铁行业的实际情况与美国、日本产业转移的不同特征,对我国钢铁产业的产能转移可以得到如下启发:
1、比较优势转移。借鉴日本的转移经验,将处于“边际产业”的公司或部门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我国钢铁产品中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是建筑钢材,而建筑钢材因技术门槛较低因而产能多数集中于中小民营企业手中,但是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东南亚地区的国家而言,我国民营企业的轧钢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等方面仍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因此适用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产业合作转移。“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产业园合作,在此之前已经有诸多先例,如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经济区、巴基斯坦的鲁巴家电经济区、旁遮普纺织经济区、印度尼西亚的中民投印尼产业园、瓜达尔-喀什铁路、中巴秘两洋铁路的合作经济区。依托产业园的钢铁需求,特别是用钢制造业的需求设立配套延压加工厂能够规避直接出口带来的贸易摩擦,规模上不需要太大,可以先从轧钢环节做起,有富余的需求之后再增加产能。
3、技术寻求型的“逆向投资”。根据美国的经验,通常是发达国家依据其垄断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但是近几年国内不乏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投资来增强自身实力的案例,其目的并非转移国内产能压力,而是通过合资、股权收购等形式获取更多的核心技术。
五、新形势下的新启发
一带一路战略被誉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一计划在我国化解产能过剩的方法上确实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该计划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美国的信贷援助转化为商品输出,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而对于我国而言就有了如下的启发:
1、若我国对外援助是以信贷的方式,则可以规定信贷中一定比例用于制造业投资,而所需的商品由中国采购或者是采购自中国;
2、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基础设施援建”债券,以非货币援助的方式向受援国输出过剩产能,同时帮助受援国建设,以国家债券权的方式来体现;
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通过工程的形式输出过剩的工业原材料。
六、总结
无论是日本模式还是美国模式,对我国产能转移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对而言日本模式更适用于当前我国的产业背景,由于发展中国家产业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中,我国钢铁产业的“比较优势”不会一直存在,若需要通过这一方式来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建议国内企业抓住“一带一路”以及亚投行创造的机遇提前布局。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3-2028 揭阳市正远不锈钢有限公司
正远阿里巴巴 | 正顺五金 | 电脑版 | 手机版 备案号:粤ICP备17000800号